更新时间:
罗森:我个人认为“丝绸之路”这一概念不应该涵盖欧洲,尽管本次展览中确实有所涉及。此外,在讨论丝绸之路时,我们也必须对印度这一部分保持谨慎。印度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,虽然印度确实拥有丝绸之路的一些元素,也值得深入研究,但大英博物馆的这次展览并未充分呈现这一点。如果由我来策展,我会更加突出古波斯的角色。古波斯是在地理上最接近中国、同时拥有成熟的官僚体系并高度发达的政权。印度同样具备这一点,但相比之下,印度与中国的直接交往相对困难。若从南部进入云南,但那里山高河急,因此,主要的东西联系通道只能经由新疆向西,最终通向阿富汗和波斯地区。古波斯后来入侵了印度,从而使印度的历史发展轨迹与中国大相径庭。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:尽管契丹、金、女真和满洲人曾入侵并占领中国北方的部分地区,但他们没有将骑马文化彻底融入中国,而骑马文化却在印度扎根。这些文化和历史上的差异展示了各国独特的文明发展路径。我常常觉得:各文明固然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,但对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,往往缺乏足够的探究。
罗森:我认为,黄土高原长期以来被严重误解和忽视。实际上,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至关重要,影响了多个方面。任何进入中国腹地的人,基本上都需要穿越这片广阔而海拔较高的区域。而黄土本身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地质材料。可以肯定地说,如果没有黄土,中国可能不会发展出深墓的概念。建造巨大墓葬的想法完全是因为黄土为其提供了条件,否则,人们可能依旧沿用早期那种浅墓的模式。黄土的松软性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向地下挖掘,这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被发现。后来,人们越挖越深——到秦朝,陵墓深达30米,这在其他地区是难以实现的。
山水相依,人城共融。1997年,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,要“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,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,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”。
灵芝之外,木耳、榛蘑等林下作物的种植和利用也为职工们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。这一转变,不仅丰富了林场的产业结构,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,为林场的长远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自古以来,统一的思想就刻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,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。在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,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。从宏观上说,它不是以其中某一民族或某几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,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;从微观上说,表现为各民族在语言、文字、风俗、习惯等方面长期发展和交融的结果。虽然历史上出现了不同朝代,但中华文明一直保持着自身的连续性和统一性。尽管中国地域辽阔,人口众多,但数千年来形成的政治认同、文化认同、心理认同,有力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。这种认同跨越了时空和民族之间的隔阂,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。
中国应当更加关注经济模式的演变,这一点在古今都具有借鉴意义。你们现在正在调整经济结构,试图提高技术和生产水平;而在远古时期,牲畜的引入同样是一场经济模式的重大变革。与欧洲不同的是,我们的农业模式自古以来便是农牧结合,人们从小便习惯于与动物共同生活,每个农场都会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。然而,在中国,农业长期以来高度集中,种植业和畜牧业相对分离。因此,中国的孩子可能不像我们一样,从小就意识到这两种经济模式可以互相融合。在中国,土地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用途,例如黄土高原和四川的一些山区,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,但近些年来,政府对这些地区实施了严格管控。因为过多放牧会导致幼苗被啃食,加剧水土流失。如今,许多牲畜被圈养在饲养场或围栏内。这种做法显著提供了当地的森林和灌木覆盖率,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。黄土本身极易受到侵蚀,尤其在降雨时,雨水会冲刷黄土,并将其携带至华北平原沉积。黄河之所以呈现黄色,正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黄土,而这也是黄河河床不断抬升、引发洪水的重要原因。这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,更关乎长期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。中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,无疑是明智的决策。
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副处长张博介绍,随着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,市民身边各类植物越发丰富,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,春秋两季花粉浓度较高的影响逐渐凸显。为了降低花粉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困扰,该局从源头管理、日常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。